—— 一论努力推动地方人大工作新发展
实效性是监督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何不断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始终是人大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张德江委员长指出,要依法加大监督力度,探索完善监督方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增强监督实效。
让监督工作“实”起来,就是要精准选择议题,增强针对性。彭真同志曾经讲过:“重大原则问题,该管就管,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日常工作问题,不必去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事无巨细,样样都管,要坚持抓大事、抓难事,突出监督工作重点。一是要围绕推动经济健康发展选好题。如:重大经济指标调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政府性投资项目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议题。二是要围绕促进民生改善选好题。如:农产品质量安全、征收安置、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水利工程建设、村级路网建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三是要围绕维护社会稳定选好题。如:群众来信来访集中反映问题、案件执行难问题等。四是要围绕推动依法治国选好题。如:将《物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执法调研、执法检查范围。
让监督工作“实”起来,就是要用活监督方式,增强主动性。目前,基层人大发挥监督职能,主要采取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等三种方式,其他如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手段很少运用,致使监督质量不高、效果不佳。因此,要不断完善监督机制,综合运用监督手段,以达到监督预期效果。一是要完善监督工作机制。要按照《监督法》有关规定,结合地方实际,就审议意见办理和满意度测评、询问和质询等出台具体操作规程。二是要综合运用监督手段。如,在审议专项报告时,要结合使用询问和质询等手段,就“一府两院”工作中一些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有关机关作出说明、解释;在干部任后监督方面,探索开展“一府两院”工作人员向人大常委会述职工作,对口头述职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民主测评,对测评结果为“不称职”的,报经同级党委同意后,可依法提出撤职案;在议决重大事项时,对有关重大事实不清的,要及时开展特定问题调查,增强决议、决定的科学性。三是要不断创新监督方式。要开展调研式监督,对一些正在摸索推进的工作,要通过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相关工作;要落实公开式监督,及时将审议意见书、审议意见办理情况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公开,使人大监督工作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支持;要探索检查式监督,如选取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通过开展明察暗访、持证视察、微信专线等方式,推动有关问题的解决。
让监督工作“实”起来,就是要及时跟踪督办,增强实效性。人大监督,关键看实效,只有不断增强实效性,才能不断提高人大监督的权威性。一是要强化督办意识。必须站在服务发展大局,维护群众利益,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高度,充分认识督办工作的重要性,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常委会审议意见、代表建议意见以及执法检查、调研中提出的意见建议的有效落实。二是要完善督办机制。机制是提高监督实效的保障。在审议意见办理过程中,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应全程跟踪监督,及时了解办理进度。要在“望、闻、问、测”上建机制、下功夫。“望”就是要选好点进行实地查看,“闻”就是要通过实地走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问”就是通过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测”就是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对办理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要在连续督办上求实效。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要紧拎不放、常住不懈;对于办理质量不高的,要启动二次审议,进一步督办,限期重新办理;对于有意拖延、推诿的,适时运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手段,直至问题解决。三是要形成督办合力。坚持依靠代表、依靠群众,把人大监督与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要密切与人大代表的联系,针对性地组织代表参与跟踪督办的视察检查、专题调研等活动;要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把推进工作和解决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着眼点,建立与新闻单位的联系互动制度,及时把跟踪督办情况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