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全区竹业资源和毛竹产业发展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区毛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就全区毛竹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
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我区毛竹生产及产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竹林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我区是全省重点竹产区之一,林地面积162.9万亩,其中竹林面积15.8万亩,适宜发展竹业经济面积达20万亩。目前,全区毛竹蓄积量为4140.45万株,竹林主要分布在梅村、马衙、墩上、里山、梅街、唐田、牌楼、涓桥、殷汇、棠溪等镇街,其中梅村、马衙、墩上、里山、梅街等镇街竹林面积均在1.5万亩以上。
二是毛竹生产模式不断改进。近年来,我区积极争取林业项目,推动高产高效竹园建设。2012年,在霄坑部分村民组实施了森林抚育项目,改造竹园1830亩。同时,强化优质毛竹基地建设,在里山、涓桥、马衙等地建设了5100亩的省级毛竹科技示范园。积极探索经营模式,鼓励林农采取并股、调换、流转、反包等方式经营竹园,如霄坑四组将原有的1800余亩集体竹园分为四股,发包给大户经营,提高了竹园的产出率。
三是竹产业发展初现规模。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区牌楼、梅村等地涌现了一批毛竹成品、半成品加工企业,促进了林农增收。目前,我区竹加工企业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2013年,全区竹业总产值达5.4亿,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
当前我区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制约我区毛竹产业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政策滞后、氛围不浓。我区虽为省重点竹产区,但对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推动力不大。加之林权改革后,毛竹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大部分竹园处高山地带,运输难度大,生产成本高,收入增幅小,林农不愿投资投劳经营竹林,对毛竹是只取不予、重伐轻管,有的甚至毁竹种茶。
二是竹林产出率低、效益不高。由于林农科学营林积极性不高,绝大部分林农仍然是以粗放经营为主,竹林内杉木、松树、杂灌、杂草等遍布,立竹密度低。加之全区毛竹专业技术人员少、知识有待更新、技术培训和指导滞后等因素,导致了竹林生产效益不高,目前,全区大部分竹林平均每亩年产值不足300元。竹林生产效益长期低下,反过来影响了竹材原料的供给,我区虽有每年400万株的竹材采伐量,但与毛竹加工年实际消耗竹材1100万株相比,自给率仅为36%,大部分竹材原料需要大量从外地采购,客观上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
三是竹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从总体上看,我区毛竹加工企业规模小,竹产品附加值低。一是经营模式简单。目前,全区有5家作坊式竹加工企业,分散在山区镇街,主要生产竹衣架、建筑跳板和脚手架。规模企业只有1家,主要生产竹筷、竹签、竹丝、竹日用品等。二是高附加值竹产品开发几乎空白。如竹家具、竹胶板、竹工艺品、竹纤维、竹塑复合材料等品种尚未开发,全区还没有一家生产高附加值竹产品加工企业。还没有办成一家以竹林休闲为主题的农家乐,竹文化内涵和竹林资源综合效益没有充分挖掘。三是竹原料综合利用率低。由于加工企业生产的竹制品以半成品和粗加工产品居多,加工后的竹兜、竹梢等剩余物大多用于烧锅炉的燃料,资源浪费严重。
加快推进竹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要增强发展意识,推动竹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我区林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近50%,竹产业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在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竹产业对于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切实增强竹产业发展意识,把竹产业发展列为我区的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科学谋划竹产业发展方向,编制全区竹产业发展规划。要正视当前我区竹产业经营方式落后、资金投入少、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竹产业,引导经营资本向竹产业转移,实现竹产业由粗放经营向现代农业(林业)发展方式转变。
二是要培育经营主体,加强竹产业资源建设。培育经营主体、壮大毛竹基地是我区竹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鼓励和引导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毛竹产业。一是要坚持林农家庭经营为主,鼓励和支持林农新造竹林,同时加强生产和管理,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自我发展。二是要坚持在林农自愿的基础上鼓励林农合股、大户承包经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发展。三是要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参股、建设丰产竹林基地等形式经营毛竹产业,实现产业带基地、基地促产业良性发展。四是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林业、交通、水利、旅游等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指导,技术服务,支持和帮扶一批经营意识强、生产管理经验丰富和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和经营者,策划和包装一批项目,加快林区道路和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生产条件,通过引进和推广毛竹生产的成功经验,加速改造毛竹低产低效林,建立一批丰产、高效、优质的竹业示范基地,衍生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竹业和旅游多业态共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要加强内扶外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竹产业的发展,加工是关键。一是要积极引进竹类加工企业。要通过各种平台、途径和方式,积极引进竹凉席、竹地板、竹编、竹筷等竹材加工企业。要积极引导竹加工企业到村、到基地设立加工点,结合镇域经济发展,扶持一批小微加工企业扩规提质,开发新产品,做到原竹不出村、不出乡,提高经营效益。二是要鼓励和扶持现有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协作,加快高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加速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步伐,如:竹纤维系列产品、竹工艺品、竹食品、竹炭类产品等,着力提升产品档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三是要利用旅游资源推动竹林经济发展。在大王洞、平天湖、九华天池等具有影响力的景区,适当建设一批依山傍水的竹园、设置一些蕴含贵池文化的竹工艺品销售点,将竹生态环境、竹产业发展、竹文化内涵等融为一体。
四是要完善服务体系,落实扶持政策。一是要建立竹产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竹产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行业自律、打造品牌、协作互助、信息服务、价格指导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竹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要制定并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要制定出台竹产业发展奖励扶持政策。要探索建立竹林流转机制,推行租赁、股份合作、联营等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吸纳各种社会主体和民间资本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竹业。要加大资金投入。建议区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竹示范基地建设、竹技术推广和培训、竹产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和品牌打造等,并根据实际成效,实行以奖代补。三是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指导。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现场指导、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一步提高竹农科技育竹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引进毛竹笋材、红壳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推广挖沟引鞭、蓄水灌溉、微滴灌溉等培育技术,提高毛竹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