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提出的目标要求。为了全面了解我镇农村教育发展现状,找准制约我镇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和确定今后教育发展的思路措施,提升我镇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切实为我镇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近期,贵池区活动小组的人大代表按照部署要求,围绕我镇教育工作就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和基础教育资源使用两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镇教育基本情况
目前,全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9所,其中小学17所(含农村不完整小学7个),中学2所,全镇中小学在校学生1700余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000余人,中学在校学生700余人,适龄孩子无辍学现象,全镇教师总数200余人。
多年来,我镇党委始终把发展教育摆在优先位置,始终坚持走“科教兴镇,科教强镇”的战略,不断加大对我镇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教育创新,走出了一条以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办学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幼儿教育、普通教育体系。
各所学校立足教师队伍素质建设和标准化学校建设。通过加强教职工思想道德建设,努力为教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及提供更多的教师业务培训等方式方法,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通过完善学校基础设施,校舍改造成效显著,学生食堂就餐情况明显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和师生安全保障有力。
通过不断努力,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镇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我们在充分肯定教育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镇教育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第一、农村孩子受教育程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孩子的学习受家庭环境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家长外出务工,监护人要么是留守妇女,要么是隔代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农事繁忙等原因,对孩子传播的正能量不足,对孩子的学习辅导无任何帮助,少部分监护人为考虑孩子们的安全而不让孩子参与文艺活动,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
二是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打工,孩子被迫脱离父母而留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已成为当今我国教育问题中的焦点话题,我镇更是面广量大,达到70%左右。留守儿童问题主要表现为:1、亲情失扶。留守儿童不能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学习及生活中的烦恼和冲突都需要自己独自面对,缺少与亲人交流沟通的平台,缺少正确的渠道来释放压力等,这些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的自卑、敏感、脆弱、孤僻和消极心理。2、生活失育。在生理上,部分留守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指标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体重率和生长迟缓率高于非留守儿童;在行为上,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督,现有监护人对其监护不严,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上的偏差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约束,许多留守儿童有抽烟、酗酒、赌博和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有的甚至拉帮结派,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更有些触犯法律。3、学习失教。由于现有监护人只要负责留守儿童的生活即可,学习无人监督,把教育责任直接转至学校,学校及教师常常有心无力,学生成绩不理想,易厌学。4、安全失保。一些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留守儿童溺水、伤亡事故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三是农村陋习对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孩子教育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农村广大学生家长信息渠道不多,受传统观念束缚,加之文化程度不高等因素,普遍缺乏科学的教育子女的观念和能力,甚至一些陈规陋习占相当分量,如简单粗暴的教育、父母的不文明行为以及不健康的生活。
第二、基础教育资源方面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生源严重减少。学生数连续几年减少,学校规模缩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由于学生数的减少,有些班级只有几个学生,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教师的教学氛围也受到影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部分完小由于学生数减少,变成了教学点,但仍需对其房屋翻新加固,浪费了诸多人力物力。
二是学校岗位现状的不合理。一方面我镇教师队伍总体看起来强大,却存在着诸多问题。1、年龄结构偏大,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很难补充到年轻的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2、学科结构不合理,有些学科缺专业教师,如体育和音乐教师,都是其他学科老师带教,极大程度影响了学生认知。3、岗位结构不合理,专职教师多,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生活指导教师缺乏。另一方面学校公用经费不足,很难配备有关岗位人员,学校正常运转十分困难。
三、几点建议
1、上级部门为学校配备有关岗位人员,如门卫、生活老师等,及时添置、更新寄宿生的生活设施,满足寄宿生的生活需要。
2、建议重新规划学校布点,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为保障学生上学安全和学校教学质量,开通公交专线或提供校车服务。
3、教育均衡发展应侧重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当务之急,建立城乡、校际之间的教师合理流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