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池人大网站

安徽人大 | 池州人大 | 贵池区政府

网站首页 / 理论实践

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的调研报告

阅读次数:2794 编辑: 贵池区人大 信息来源: 尤忠祥 发布时间:2014-04-24 16:00
[字体:  ]

尤忠祥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安排,常委会组织部分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区人大代表,就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

调研组先后深入牛头山、涓桥、乌沙、秋江等地,走访了部分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农业投入品经销店、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企业,并召开多层次的座谈会,听取区政府情况汇报、进行座谈和交流。

为摸清实际情况,执法调研组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各镇人大、街道人大工委积极配合,精心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并收回问卷202份。参与答卷的有:人大代表26人;行政管理人员23人;种养大户32人;农贸市场负责人12人;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17人;蔬菜批发市场负责人6人;农业投入品销售点负责人17人;其他69人。通过对问卷进行梳理、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近年来,区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我区的贯彻实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化组织领导,监管工作体系较为健全。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专家指导组、农业投入品监管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组和三品认证组等四个职能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各成员单位均成立了相应组织领导机构,落实了职能科室和工作责任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成立了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区农委、商务局、水产局等相关部门分别组建了执法大队,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定期协调、调度机制,细化分解任务,落实工作责任,保证了农产品市场检查、产品质量检测、农资市场清查等行动的顺利进行。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意见》,在全区17个涉农镇街道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监管体系的健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延伸到了农产品生产的源头。

(二)开展宣传培训,执法环境得到优化。区政府采取经常性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在加强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的同时,充分运用“3.15”“12.4”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三下乡等活动,设立咨询台、印发宣传资料、举办专题培训班、悬挂宣传标语,积极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本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据统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区累计培训人员2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8万余份。通过开展宣传培训,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知晓率,增强了全社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优化了执法环境。

(三)制定政策措施,标准化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区政府积极鼓励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措施,安排专项资金对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近年来,我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快速发展,总数已达303家,其中合作社247家,协会56家;1000亩以上种植大户359家,面积7.8万亩;各类养殖大户840家,其中1000头以上养猪大户有100多家,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创造了条件。目前,梅里生态米业生产基地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实行了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追溯到源头全区已制订和发布省级地方标准1个,申报国家级农业行业标准1个、省级地方标准1个;建立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9个,省级示范区2个,食用农作物生产标准化覆盖率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区政府采取扶持奖励等措施鼓励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对新申报成功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区政府分别给予5000元、1万元和2万元的扶持奖励。目前,全区获认证绿色食品20个、无公害农产品25 个、有机食品 1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2010年,梅里生态米业有机富硒稻科普示范基地被财政部和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1年,梅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被评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秋浦花鳜、贵池有机茶、安池红茶、杨棚绿茶、野胡芦籽、丰收湖优质水产品等标准化生产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清溪水产养殖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渔种繁殖基地梅村镇霄坑村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梅村镇杨棚村、棠溪镇西山村等六个村被确定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江南乡村土鸡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梅里生态米业被评定为全国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示范工程示范加工企业

(四)实施全程监管,执法水平不断提升。区政府从强化源头治理入手,经常性开展集中整治、疫病防控、抽查检测等专项行动,依法进行全程监管。一是强化了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工作。以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为重点检查内容,区政府组织各职能部门先后开展了绿剑执法、红盾护农等专项整治行动,并加大了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的监管力度,今年在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还实行了地毯式排查,严禁瘦肉精生猪及其产品流入市场。自200611月以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案件30多起,集中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区政府注重引导经营者自我约束,加强了种子和农资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积极推进种子和农资配送连锁经营,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农资质量管理制度、签订农资经营责任书等方式,完善进销货台账和发票管理,并进行验收评比,实行年度挂牌、摘牌制度,有效净化了农资经营市场。二是开展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区政府扎实做好畜禽免疫工作,为各村配备了防疫员,每年免费向畜禽养殖户发放4种常规疫苗,并安排村防疫员为散户免费注射。三是推进了农产品的检测工作。初步建立了市场准入、产地检疫、屠宰把关等制度。对杏花村农贸市场主要农产品进行了农药残留检测,对规模养殖场的生猪等进行不定期采样抽检对定点屠宰场的待宰生猪实行每批次瘦肉精快速抽检,增强了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上半年,省农委对我区蔬菜、畜禽以及水产品药物残留情况进行例行监测,检测合格率在全省领先。

从调研情况来看,区政府做了大量工作,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较为复杂,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还不够全面深入;二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难度较大;三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对三品一标申报认证意识不强;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滞后;五是监管执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调研组建议:

(一)着力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切实增强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众多的生产、经营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通过召开会议、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培训班、印发普法资料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力度,增强全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提高全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真正做到家喻户晓。要通过普法宣传,切实增强广大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无处遁形。要通过普法宣传,构筑诚信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以及农业投入品经营者的法制观念、自律意识和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意识。要通过普法宣传,进一步提高各级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提高执法者的执法能力和水平,形成各级各有关部门都来重视、关心和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从源头上把控农产品质量。要推进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把控农产品质量,应做到“五个结合”:一是要与农技推广相结合。要逐步建立农产品推广体系和网络。依托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挥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作为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主力军作用,并以此为主干,建立示范镇(街道)、示范村(社区)、示范基地(企业)以及示范户的标准化网络。要采取激励措施,扶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要把鼓励、引导现有农技人员培训和再提高工作与引进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带薪学习培训制度,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之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组织农技推广人员扎实开展农技指导和服务,加强对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的指导和培训,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宣传普及畜禽防疫知识,指导农民在种植、养殖过程中规范、安全、合理地使用农业投入品,不断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二是要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要以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生产经营大户和合作社为支点,积极培育和组建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依靠健全的组织逐步建立和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制定政策,做好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要引导农民实行土地流转,解决农民进城务工造成的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抛荒以及小农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生产的土地积聚起来,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统一经营。要通过行业自律,持续加大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的全程监控,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生产。三是要与三品一标申报认证相结合。三品一标认证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宣传,使生产者了解三品一标申报认证的作用和价值。要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大户做大做强。同时,要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与帮助企业、合作社与大户做好申报认证工作。四是要与强化生产经营者责任相结合。要加强全民道德、诚信教育,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农产品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意识。要在农业投入品经营者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种养大户中全面推行生产、经营记录制度;要逐步推行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和农产品生产者对接、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对接,明确生产经营者责任,从而实现大宗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责任追溯。是要与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要对农业生产基地的进行土壤普查,了解土壤质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建立土壤质量信息系统。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指导农民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有害的农业投入品。要严防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禁止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污水排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着力抓好检验检测和监管,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干预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一是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建设,并为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基本的检测仪器设备。二是要充分运用现有检测设备做好检测工作。要保障检测经费,加强对主要农贸市场、超市的快速检测和镇(街道)集市的监督抽查,强化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质量检测。在区里尚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情况下,要积极争取市里对我区重要送检产品进行免费检测。三是要加强以基地、加工、流通为主体的农产品自我检测体系建设。要制定政策,鼓励和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加工、流通企业开展自我检测。要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实施有效的全程控制,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有害饲料添加剂、有害兽药的使用,确保群众菜篮子安全。四是要保障工作经费。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重大,政府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经费的供应。要根据工作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经费的预算,“瘦肉精”检测经费应纳入财政预算。

(四)着力抓好执法能力建设,进一步增强部门责任意识。一是要充分运用好执法资源。要明确各部门职责,强化部门责任,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和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建议在部门日常执法监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每季度再组织各部门集中开展一次联合执法,形成“既有力度又有声势、既有效果又有影响”的执法模式,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深入地贯彻实施。二是要加强镇、街道农产品质量监管站建设。要优化工作人员结构,定期性开展学习、培训,并配备必要设备,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为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真正实现机构、人员、经费、设备和职责五个到位三是要做到严管重罚与引导服务相结合。要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和培训,使执法人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要重点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的监管,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严肃查处,绝不手软。查处的典型案例要及时曝光,以增强执法效果。要做好各类服务工作,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引导和指导农民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