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衙街道距池州市主城区仅
发展镇域经济不仅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下面就马衙街道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供规划保障。
要寻求上级政府部门科学修编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过程中,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镇域特点。具体到马衙街道,应当突出旅游景区开发配套区的功能定位。二是要注重衔接。注意与城镇体系规划、镇村布局规划协调和衔接。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合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三是加强引导。引导拟建项目在建设用地规划区中选址,确保项目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四是拓宽空间。对未列入土地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项目用地,只要其选址未占用基本农田的,积极协调予以办理。在规划控制指标不突破的前提下,更加灵活地采取业务技术措施,拓宽工业用地的政策空间。
二、提供资源保障。
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沿江区域分工。作为传统的农业街道,一是要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有效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生产能力。二是开展以田、林、路、水、村为重点的综合整治,认真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实行规范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提高耕地质量,逐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三是结合清理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查临时用地、建设用地跟踪管理等进行调查摸底,形成翔实、准确、现势性较强的第一手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做到心中有底,为保护资源、强化土地管理、科学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更加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
三、提供用地保障。
充分发挥马衙特殊的地理位置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和承接沿江大企业、大项目配套产业落户,同进积极发展旅游综合服务业。这就需要破解用地难题,全力保障重点用地项目,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用地规模较大的项目,力促一次规划,按项目实施进度,分期供地;对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进区企业,进行因势利导,鼓励增资扩股,尽量不扩大用地规模;对公建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采取统一规划,集中配套建设;禁止规划控制区内农户自拆自建,实行农民集中安置。
马衙街道的整体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在发展传统农业、工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要有序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流转。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允许村庄、集镇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转让、出租、作价入股和抵押等,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促进街道、农村整体面貌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