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贵池人大网站

安徽人大 | 池州人大 | 贵池区政府

网站首页 / 代表工作 / 议案建议

1号议案

阅读次数:1781 编辑: 贵池区人大 信息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3-21 08:10
[字体:  ]

关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与贵池罗城民歌融入

杏花村文化旅游节予以保护和传承的议案

池州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期间,代表高度关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第七代表团姚家其等12名代表提出了《关于传承和发展池州傩文化的议案》,第四代表团柯芳春等14名代表提出了《关于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融入杏花村文化旅游节予以保护和传承的议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会主席团决定将该两件议事原案合并作为1号议案—《关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与贵池罗城民歌融入杏花村文化旅游节予以保护和传承的议案》。

关于传承和发展池州傩文化的议案

1996年,《池州傩》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化项目。池州傩还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活化石”,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梅街镇刘街为“中国傩文化之乡”。作为独特民间艺术奇葩的池州傩,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来池州考察傩文化,从傩戏剧目、面具艺术、表演程式、演出习俗和傩戏特质等,多方面、多角度揭示池州傩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挖掘池州傩原始性、宗族性、民俗性、宗教性、戏剧性等“活化石”价值。

但池州傩作为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主要原因是:

一、池州傩为民间自发的文化形式,传承、发展、保护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没有专人负责,没有资金保障,各村的傩戏会主要由一些热心的傩戏老艺人出面张罗,靠农民集资开展活动,人们的热情不高,活动日渐萎缩;

二、随着傩戏老艺人的不断离世,年轻人外出打工,传承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傩戏剧目已经失传;亟待进行保护、挖掘、整理和传承;

三、政府和文化及有关部门重视、支持力度不大,应摆上工作议事日程。

综上所述,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牵头,成立由文化、财政、发改委、民政等部门为成员的贵池傩文化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发展领导机构,加大对傩文化的扶持力度;

二、设立傩文化基金,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以支持傩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

三、在原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傩文化传承人的基础上,加大傩文化传承人的申报工作,组织评选,把各村傩戏会中的艺人选拔为传承人,进行传承工作;

四、鼓励民间投资,对已经创办的南山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南山傩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已经投资建设了两座牌坊,规划投资建设青山庙傩文化活动广场、傩文化演艺中心,傩文化博物馆和游客接待中心,组织农民专业演出队伍在本地和外出演出,展示傩戏节目,传承傩文化艺术,带动旅游发展和地方经济繁荣。

联合提出议案的代表签名附页

代表姓名

代表团

通 讯 地 址

联系电话

姚家其

梅街镇刘街社区居委会

13856603769

章征发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18956688849

方学政

梅里学校

18905667000

杨月梅

新河湾小区4号楼504

13965928058

章征明

翠微苑小区C区四栋304

13305667309

 

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18905661343

徐旭东

梅街镇潘桥社区居委会

18156676716

郑翠香

梅街镇太平村村委会

13905668594

曹旭霞

齐景甲苑1503

18956612426

毕五燕

秋江街道谷塘村12

15956609101

吴彭武

乌沙镇丰庄村村委会

13856679169

纪良昉

乌沙镇新庄村村委会

13625606943

关于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罗城民歌

融入杏花村文化旅游节予以保护和传承的议案

一、罗城民歌发展与现状

     贵池罗城民歌是发源于贵池区墩上街道的民间文化艺术。通过世代传唱传承发展,有史记载和口口相传的有明代初期的版本等。罗城民歌历经几百年岁月于民间传唱至今,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活化石”。

罗城民歌在安徽乃至全国曾有过辉煌。六十年代初,国家二级歌唱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民协常务理事、安徽省民协副主席、著名民歌手姜秀珍老师曾将《山歌唱到北京城》、《敬酒歌》唱到人民大会堂,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罗城民歌的传承和发展,罗城民歌迎来了发展机遇。几十年来,贵池区、墩上街道分别开展和实施了各种形式的民歌文化活动,培育了一代、二代罗城民歌传承人,推动了罗城民歌的传承与发展。2007年,罗城民歌被批准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城民歌被录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未能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城民歌和一般大众文艺(音乐)的差异性就是她的地域背景,正是文化地域背景的影响才得以传承,所以罗城民歌才列入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罗城民歌不在其中。

    二、影响罗城民歌保护与传承的原因

(一)没有建立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的管理组织。罗城民歌主要以当地群众自发传唱才得以传承下来,现今已进入信息化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自发传唱罗城民歌的群众越来越少,没有专门的管理组织来推动保护和传承。

(二)没有好的平台展示,使罗城民歌未发挥应有的影响力。十几年来,罗城民歌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罗城民歌文化发展活动形式单一,参与的人还是很少,仅仅局限于几段曲子或一年的一二次演唱节目,规模较小,歌停台冷,影响力小。

(三)没有融入到旅游产业中发挥本身价值,形成文化引领旅游发展的局面。罗城民歌融入旅游产业能得以更好传承,旅游产业融入罗城民歌等非物质文化能使旅游产品更加丰富。

三、建议

罗城民歌发源于墩上罗城,在墩上街道已经形成体系和规模,群众基础好,代表着贵池民歌,凝注了几代人的心血,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池州市贵池区的重要文化资源,有效保护和传承对发展池州全域旅游有现实意义

(一)将罗城民歌融入每年一次的杏花村文化旅游节,在杏花村文化旅游的带动下,提升罗城民歌的影响力,为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奠定基础。

(二)营造浓厚的罗城民歌文化氛围。墩上作为罗城民歌的发源地,适时举办罗城民歌大赛,开展罗城民歌文化系列活动,建立新人参与激励机制,营造一个浓厚的罗城民歌文化氛围,将墩上真正打造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建立保护和传承罗城民歌的管理组织,做到活动有方案、经费有保障。

(四)积极培养罗城民歌新一代传承人。建立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激励机制,对贵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奖金。

联合提出议案的代表签名附页

代表姓名  

代表团

通 讯 地 址

联系电话

柯芳春

翠柏南路1

13905662098

王文理

墩上街道办事处

13905663526

胡孔发

安徽畅通联运有限公司

13905661941

陈胜利

梅龙街道办事处

13856637788

许光荣

梅龙街道双湖村干冲组

15905661114

包立喜

梅龙街道祠堂村村委会

18356605951

 

梅龙街道观前中学

15105661016

 

墩上初级中学

18956665018

 

政务新区大楼6570

13305660018

葛四清

梅龙中心学校

18005667286

陈玉华

墩上街道双河村大庙组

13093687050

 

墩上街道青山矿业公司

13905660469

章嫦娥

墩上中心学校

18356617795

潘小润

墩上街道团结村村委会

1364566505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