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次会议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
第56号
代表姓名 |
张 雯 |
联系电话 |
13705666008 |
所属代表团 |
三 |
通讯地址 |
区财政局 |
题目:关于加快我区农村环境治理的几点建议
内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以美好乡村建设、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紧密围绕“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的基本要求,大力推进“新农村、新环境、新生活”建设,在全区深入开展以治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农村环境状况逐步好转,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一、我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
我区现有农村人口56万人,据统计,全区农村日均垃圾量约540.1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向农村的迅速转移,化肥、农药及地膜的频繁使用,小城镇和乡村聚居点人口快速增加造成我区农村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加之农村人口众多,垃圾又得不到及时处理,日积月累垃圾量非常惊人,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1、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比较突出。一是农民的环境意识较差,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柴草乱堆、污水乱流、粪土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散养”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镇容村貌,还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的污染。二是垃圾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塑料和电子等产品产生的垃圾占比例越来越大。三是农村成为城市垃圾的转移地。由于农村天地广阔、管理松散,往往成为城市转移生活和建筑垃圾、有毒有害工业和医疗卫生垃圾的选择地。四是村镇布局不合理,环卫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基本未配套,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一些乡镇特别是偏远郊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
2、工业企业污染蔓延农村。近年来,我区大部分镇街尤其是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基于优先发展经济的考虑或因把关不严等原因也引进了一些污染型企业,其中只有部分企业能做到达标排放,相当一部分企业是在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3、农业面源污染类多量大。一是畜禽粪便污染。近几年,由于禽畜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禽畜粪便污染大幅度增加,成为一个重要的污染源。而大多数集约化养殖场不能对污物进行较为正规的和标准的处理,畜禽粪便随意排放,使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二是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和秸杆焚烧,加剧环境污染。化肥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是造成农村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全区每年农药使用量达460吨,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农膜平均残留量为每公顷37.8公斤,其中最高的每公顷达到268.5公斤,造成土壤结构破坏,阻碍作物根系对水肥的吸收和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的肥力水平,导致土壤质量和农作物产量的下降。全区每年农作物秸杆约100万吨,实际秸杆综合利用率不足50%,大部分被就地焚烧,不仅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也污染了农村和市区的空气和环境,还影响了公共交通安全。近年来,我区秸秆禁烧工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综合利用力度加大,遏制了秸杆焚烧的范围和数量,但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我区农村环境治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农村环保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少农村的基层领导对加快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小康问题比较重视,忽视环境保护,认为农村的天地广阔,有点污染没关系。甚至认为只要经济发展起来了,环境污染自然就可以解决了,还存在先发展后治污的不正确观点。
二是农村环保机制不完善。区级环保机构才成立,镇街道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和人员,对农村环保问题缺乏监管和技术服务,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农村环保工作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科技、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没有统一监管的组织机构和协调机构,存在着职责不清、协调不够、合力不强的现象,使农村环境改善步伐缓慢。
三是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短缺是困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的突出难题。我区大部分的行政村没有集体收入,镇街道级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基金,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需各级政府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很多村难以落实,即使有投入也是负债整治,资金严重不足,在筹资渠道上仍处于探索阶段。
四是农村环保宣传不够。长期以来,环保宣传教育深入农村地区,延伸到村组和农户远远不够。农民长期传统的生活习惯短期难以更改,也缺乏遏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农民认为“垃圾风一吹就跑,污水太阳一晒就干”,不愿“花冤枉钱”;有些村民认为环境卫生整治是政府部门的事,与己无关,存在“政府要我整治,政府就会出钱”的思想;有些村民舍得花钱盖楼却不愿交每月1元的保洁费。
三、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普及农村生态环保知识。增强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强环保知识宣传。一方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使其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必要性、紧迫性,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绿色生态屏障作为农业发展的长期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积极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系列活动,利用举办展览,发放环保书籍和宣传画,表演文艺节目等多种形式,逐步在农村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促进农民更新观念,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2、明确监管主体,科学规划,分步推进。全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明确农村环保工作的监管主体,按照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分步推进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要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农村环境保护列入单位目标责任考核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把环保工作职责落实到实处,把环境监管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
3、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力度,在资金、人员、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保的财政预算,重点支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及生态示范创建的开展。可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农村环境治理。建议该基金主要来源可从区级环境治理基金划拨一部分、镇街级财政划拨出一部分、乡镇企业筹一些、农民群众出一点,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各部门资金捆绑使用,社会力量参与,群众自愿出金的投融渠道,为农村环保提供有力支撑。要切实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在镇街(乡村)环保机构和人员配置、培训工作方面下大力气。可尝试在一些大的镇街(乡村)和污染较重的镇街(乡村)增设环境监管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工作。逐步在村级设置专(兼)职环保宣传员和环保卫生监督员,明确乡村环保干部和宣传员的职责、权利、义务,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环保工作经费,确保镇、村环保工作到边到底。要加强农村环保干部和宣传员的培训,提高素质,更好适应新时期环保工作需要。
办理类别:A
主办单位:区城市管理执法局
协办单位:区美好办、区环保局
办理结果:第56号建议答复.doc